“京东将来将裁员50%,大多数的工作将由人工智能来替代,将来每一个京东人都将只工作3个小时。”的新闻悄声无息地成为了近期这几日朋友圈的热卖文章。有一位网友的回复引起了海量人的共鸣,他说道:“只有维持终生学习的人,将来才能天天只工作3个小时。”教育的将来也好,商业的将来也罢,甚至是社会形态的将来,无人可以猜到。
只有一点是一定的:无论什么年代,只有热爱学习的人,才能紧跟节奏。才可以做到替代其他人,最后,不被其他人所替代。
到了现在,“学区房”依旧是一个热度非常高的话题。在北上广深,甚至不少二三线的城市,“学区房”都成为了无数家庭绕不过去的话题。为了一套学区房,上演了不少的生活悲喜剧。真的有那样要紧吗?加速步入的5G年代,已经在不远处向大家招手。
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的时刻,使得每个普通人可以离高深的常识与学问的距离是那样的近。动动鼠标,点点手指,你可以看到诺奖获得者的最新研究,你可以看到冷冻电镜下的细胞结构。所以将来比的是什么?是创造,是革新,是感知的能力。
教育的本质是放大人本身的天分,让每一个人可以把我们的长处发挥到极致。可以想象得到的是,这一条路并不平坦,但每一天,大家都离终点更近一步。
当大家的父母还争抢天价学区房的时候,却不了解一场“教育”革命正在发生!
北京的,那些价值千万的学区房,真的凉了……
北京相继颁布了2018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,海淀区、东城区的新购“学区房”登记入学都将遭到限制。
还记得去年的天价学区房吗?某家父母以530万的价格,在北京西城区文昌胡同的深处一个杂草丛生的院子里,购买了11.4平方米的一个仅能放手一张床的屋子,为了孩子能就读北京实验二小,每平方米46万的单价创下了学区房单价的记录。
再看看北京各区的具体政策:
海淀区:“自2019年1月1日起,在海淀区新登记并获得房子不动产权证书的住房用于申请入学的,将不再对应一所学校,推行多校划片。”也就是说,2019年将来新买的房屋将不再对应固定的小学,要推行多校划片。
丰台区:今年也将在部分学校实行购置“二手房”房主子女多校划片方法派位入学,也就是“摇号入学”。
东城区:“入学登记的实质居住房子不动产权证书为2018年6月30日后获得的家庭,自2018年起该家庭适龄儿童将通过电脑派位方法安排入学。”
目前的教育政策非常明显,就是让教育和房地产脱钩。
在“房住不炒”和“淡化学区房”这个大背景下,推进多校划片是大趋势,而这个政策,或许会向全国推广。
一场教育的革命正在爆发,高墙内的人却还看不知道。将来的教育绝不是所谓名校、名师、名额的争夺,而是一场人类思想的赛跑,真的能胜出的人,不是最有钱的父母,而是最能了解这个年代的父母!
传统的教育是大工业年代的产物,大工业年代就是要把整个社会都整齐划一,所谓的提高个体素养,也无非就是把这类正在成长的孩子集中起来,统一灌输和指导,让他们统一接纳常识,学生的个性和成长路线被框定起来成长,然后成为“人才”。
于是,集合大伙的场合叫学校,带领大伙学习的叫老师。然而“学校”和“老师”都是不可复制资源,这一点跟大工业逻辑是违背的,由于它不可能像商品一样在机器上被复制出来。于是名校和名师就出现了,而且永远都拥有稀缺性。
所以,你在哪儿学习的?你的老师是哪个?要比你是哪个更要紧。学生拼命学习,争取多考几分,就是为了可以有一个好学校和好老师。而在这一过程中,学生们的天分和个性都被磨平了,当然牺牲天分是为了换取一个教育文凭,拥有它之后走向社会之后更容易被认同。
但大伙有没注意一个现象:这两年社会对于一个人的文凭的反应愈加冷淡了,我07年大学毕业到目前正好十年,我身边的不少朋友几乎都不了解我什么学校毕业。
愈加少的人关心你的背景和资历,更多人开始关注你到底是哪个?你到底能做些什么?难道不是如此吗?
由于这个年代正在剥去大家一张张华丽的外衣,他要的是你真的的情操和最原始的本真。
当然,这一点还不足以撼动传统教育的地位,假如再提及到AI的影响,你就了解目前教育到底是多么脆弱了。
由于现代教育的主体起来自于西方,西方教育更重视的是对现实的改造,研究的是客观世界,而这种能力恰恰是AI最善于的,可以说在AI年代,现代人类99%的特质及能力都是多余的。
早在2013年,牛津大学的卡尔·弗瑞和迈克尔·奥斯本发表了《就业的将来》研究报告,调查各项工作在将来20年被计算机取代的可能性。譬如2000年,高盛坐落于纽约的股票现金买卖部门有600个买卖员。而现在,只剩下两个买卖员,剩余的工作全部由机器包办。
再譬如彭博社报道称,摩根大通开发了一款金融合同分析软件COIN。原先律师和贷款职员每年需要360000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,COIN仅需几秒就能完成。
这就是将来的律师。同样,建造师、设计师、剖析师、甚至钢琴家等等,都会面临这个问题,既然这样你让孩子聘请的所谓名师,训练的那些技能还有哪些用?
将来的网格化教育必然会取代传统的学校教育。
中国教育掌握副会长朱永新觉得,替代传统学校的将是“学习中心”。
“学习中心”将打破传统的统一的教程,去标准化、个性化、定制化不止是将来工业的趋势、商业的趋势,也是将来买卖的趋势。将来每一个人都将拥有一份我们的课程、学习计划,无需再有排名
将来父母的思想是学生最好的启蒙,将在每个孩子生活中饰演非常重要的角色,父母需要擅长发现孩子的天分和专长,然而从小就开始帮助他们选课程,拟定学习策略,而绝不是像现只用拼命赚钱,然后送孩子读一个名校就能了。
将来是“超级个体”的年代,每一个有价值的人之所以有存在感,是由于他身上有无可取代的能力和特点,而这种能力跟一个的天分有休戚有关的联系,教育的真的用途是无限加大一个人的天分,使之无限延长。
下一代的孩子们成长的环境也决定了,任何机械式、填鸭式的灌输教育,必然会遭到反抗,由于他们从小就习惯了在网络上接纳思想,他们的思想是全开放式的,任何愚昧的引导都无效而终。
常识互联网化、教育互联网化的年代,学生将不再受父母和老师的单向约束,而是掌握自律,寒假、暑假、上学、放学、周末也不会存在了,最早掌握自律的人将最早走向自由。
先是自我认知,再是自律,再是自由、最后是自信,这是教育过程中的人格形成路线。
将来的教育会出现肯定的回归,譬如孔子弟子三千,他因地制宜,自己做课程组合,针对不需要天分的学生做不一样的引导,最后培育了七十二贤者。
将来的学习,你大脑能容纳多少常识要素真的不再要紧了。由于人工机器、电脑的的常识能叫你随时取用,你要做的是融会贯通,由一滴水看见大海,一粒沙而感知世界。
将来的教师,将转变成成一个学校的伴随者、指导者、学习伙伴。
这正是应验我说过的一句话:将来所有产业都是服务业。
将来,不再有一流而完美的大学,将来只有愈加合适个人的“课程组合”,这个课程组合是定制化的,学习中心取代的是学校,课程组合取代的是老师。而文凭和学历都将消失,教育培养的不再是擅长考试的优等生,而是大量创造者、革新者。
什么才是教育的真的意义?那就是发现每一个人潜能与天分,然后不断强化,让每一个人发现自我、收获自我,成为最好的自己。
最后,我想,无论是教育还是商业,倘若要论及他们的本质,
假如用三个字概括,那就是:被需要。
假如用两个字概括,那就是:奉献。
假如用一个字概括:那就是:爱!